Circulation | 梁凤超助理教授最新研究揭示:母亲孕前及孕期暴露于PM2.5可能增加胎儿先天性心脏病风险
2023.02.14
2023年2月,我院教师梁凤超作为共同第一作者,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学者联合开展的大规模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心血管期刊《循环》(Circulation)正式发表。这项覆盖全国30个省份、涉及143.5万例新生儿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母亲孕前及孕期暴露于PM2.5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之间的关联。
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全球发病率约为9‰,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但超过80%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例仍无法明确病因。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然而,关于高浓度PM2.5暴露对胎儿心脏发育影响的研究一直缺乏大规模数据支持。
研究团队收集了2014-2017年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43.5万例新生儿数据,其中包括73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模型,以1公里×1公里的高精度网格计算每位孕妇的PM2.5暴露水平。
研究发现,母亲围孕期PM2.5暴露每增加10μg/m³,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就增加2%(OR=1.02,95%CI:1.00-1.05)。在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中,室间隔缺损(SPD)与PM2.5的关联最为显著。围孕期PM2.5每增加10 μg/m³,SPD风险增加4%(OR=1.04,95%CI:1.01-1.08)。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孕前3个月的PM2.5暴露比孕期前3个月的影响更为显著(OR=1.03 vs 1.02)。研究推测这可能与PM2.5影响卵泡发育、激素平衡等孕前生理过程有关。此外,年龄<35岁的孕妇、北方地区居民和低收入人群风险更高。
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关于PM2.5与先天性心脏病关联的研究,填补了高污染地区相关研究的空白,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论文获评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论文信息:
标题:Maternal Exposure to PM2.5 and the Risk of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 1.4 Million Births: A Nationwide Surveillance-Based Study
期刊:Circulation. 2023;147:565-574.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2.061245
论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