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港澳台及国际新冠疫情周报(第094期)

2022.03.23

                   6c63f4c62cd8931a3dd46e600e0190e.png                                                        

简要概述

一、全球疫情仍非常严峻,面对疫情反弹多国选择放弃抗疫

(一)WHO呼吁及时更新疫苗,开发针对奥密克戎的特异性疫苗,并同步研发多价疫苗。

(二)亚洲部分地区疫情处于高峰,欧洲初现增长趋势。

近期亚洲部分地区疫情处于高峰,韩国单日新增突破60万例,单日新增死亡超400例;越南单日新增突破40万例;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每日新增确诊及病死均创历史新高,医疗系统压力不断增加。日本、新加坡疫情有所缓解,但仍处高位运行。欧洲地区初现增长趋势,德国连续4天破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纪录;英国出现多次重复感染病例,新增确诊较上周上升37%,出院率攀升。

(三)多国解除疫情管控,持续放宽防疫措施。

美国白宫削减抗疫经费,各州宣布逐步放弃口罩令,全面放开。英国法国全面取消所有抗疫措施及入境限制措施。加拿大仅保留养老院和庇护所的强制口罩令。德国4月2日后将仅保留少数基本防疫举措。意大利逐步放宽疫情管控,3月开始进行第三及第四针加强针注射。越南3月15日对国际游客重新开放。新加坡动态调整与新冠共存政策。马来西亚4月1日开放边界,转入新冠肺炎疫情向地方性流行病过渡阶段。泰国将新冠肺炎列为地方性疾病。日本3月14日起全面解除所有防疫措施,优先向弱势群体接种加强针。

(四)香港疫情逐步缓解,澳门长时间保持无新增,台湾疫情相对稳定。

香港单日新增确诊病例逐步下降;大批抗疫、医疗及殡葬物资已抵港,近期迅速开展加强针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入境内地和澳门的所有人员的管控,需当场测定核酸并出现阴性结果;此外,政府宣布调整“疫苗通行证”接种要求。澳门近7日无新增,因内地疫情变化,将及时更新各地风险等级,新增及取消对曾到内地相关区域人士的防疫措施。台湾近7日新增617例病例,增加重点国家快速核酸检测。

二、科学研究关注奥密克戎免疫及防治

近期科研进展集中在奥密克戎变异株能否逃脱免疫机制、新冠肺炎增强型疫苗的研发及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还有研究提出新冠病毒母婴传播的可能性,鼓励母亲在怀孕期间接种疫苗。

三、科研专栏--关于新冠病毒“动物传人”的研究进展

(一)动物与人传播可能机制:细胞表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越丰富的动物,其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越高。

(二)啮齿类动物应严密监测:奥密克戎可能起源于老鼠继而回传给人类。

(三)猫狗可被人类感染,但回传人类证据有限。

(四)水貂及北美白尾鹿证实为新冠动物宿主,可引发新突变进而回传给人类。

(五)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优先检测野生动物新冠病毒感染,以防止野生动物成为新冠病毒宿主,引发新变异,进而加重疫情的扩散。

                   a4ab32cd054a86d7fd4f4d1b291fc45.png                                                        

                   e0335e3070f5c2f005841768a3a9b19.png                                                        

                   e60c3c5932340da4aa2456f7e8325f6.png                                                        

                   22faa9f2413f8ac0256bf5dffbdce86.png                                                        

                   55e1f80fa47de058846b85a1d05465a.png                                                        

COVID-19一周疫情动态观察及应对措施

WHO呼吁及时更新疫苗。目前各国采用的主流疫苗均以大流行初期传播的祖病毒为基础。近期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1和BA.2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优势毒株,由于其抗原特性与祖病毒有所差异,因此可能导致现有疫苗保护效力下降。WHO疫苗成分技术咨询小组提出,应及时开发针对世卫组织指定为需要关注变异株(奥密克戎)的特异性候选疫苗并启动相关临床试验,并同步研发单价和/或多价疫苗。

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兽疫局和WHO联合呼吁优先检测野生动物新冠感染。高传播性变异株的出现(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1及BA.2),提示病毒仍在快速演变,未来出现新变异株的风险仍很高。目前新冠大流行主要由人际传播驱动,虽然研究显示野生动物在人类传播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并未起到关键作用,但病毒在动物种群中传播可能会助长新病毒变异株的出现。因此呼吁各国采取措施,降低新冠病毒在人与野生动物之间传播的风险。

亚洲部分地区疫情处于高峰,欧洲初现增长趋势。韩国3月16日韩国防疫专家称“没有感染新冠表明人际关系有问题”。3月17日新增确诊62万人,新增病死301人,均达新高。韩国每日检测阳性率为54%,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被低估。推测韩国疫情尚未达到高峰,已初现医疗系统承压现象。每周ICU新增病人/100万已由2月初的2.59攀升至三月中的17.17。越南疫情正处于最高峰。3月19日新增确诊达创纪录的42万人,涉及全国63个省市。据估计,死亡人口数将在后续两周达到高峰。日本3月20日报道,单日确诊病例为4万人,较上周减少1万人。病死人数为66人,较上周减少50人。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研发的“S-217622”新冠口服药,宣称最终治愈率可达100%。马来西亚3月20日新增确诊病例突破2万例,新增死亡病例71例,创下日增确诊最高纪录。其病死人数预计将在2周内达到高峰。泰国处于新一波疫情高峰,3月19日新增病例创下2.7万例新纪录。病死人数为88人,并处于上升趋势。德国3月18日确诊病例达28万人,创下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最高纪录,连续四天破纪录。德国新冠发病率指数(平均每十万人七日累计新增确诊数)继续上升至1651.4,再度刷新极值。德国卫生部长表示,确诊数快速增加是一个“危险”信号。意大利3月17日卫生部表示未来不再有划区法令出台。3月18日,米兰新冠重症室正式关闭。3月19日,坎帕尼亚主席表示,中央政府决定结束紧急状态,但大流行并没有结束,并呼吁不应放弃一切保护措施。同日,意大利高级卫生研究所表示,新增病例已出现显著上涨趋势,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的占比达到44%,并且在全境均有检出;目前意大利Rt传染指数从上周的0.84上升至0.9。新加坡3月19日新增8千例确诊病例,在连续四天高位运行后出现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上一波疫情高峰约4-8倍。新加坡卫生部长表示,奥密克戎疫情显然已经达到巅峰,消退步伐也在加快中,目前每周社区病例增长率已经接近0.7水平。英国卫生安全局3月17日的数据显示,英格兰地区有62人4次感染新冠病毒,7千人3次感染新冠病毒,71万人2次感染新冠病毒。英国过去7天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超过44.4万例,比前一周高48%。住院病例同样攀升,但低于1月创下的最高纪录。

多国解除疫情管控,持续放宽防疫措施。美国3月16日报道,多地废水样本中的新冠病毒水平较上个月翻了一倍。3月18日,美国疾控中心表示,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病例在美国不断增加,流行率过去一周增加了一倍3月20日白宫新冠疫情协调员表示,BA.2毒株不会引发全国新冠病例的再次激增。目前全美逐渐停止核酸检测,每日检测量仅为1月10日峰值的1/3。各州宣布逐步放弃口罩令,全面放开。英国3月18日起取消所有入境限制措施,入境旅客无须再进行新冠检测或填写追踪表格。并取消所有抗疫措施。加拿大政府3月17日宣布,已全剂量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士从4月1日起入境加拿大时,将不再需要提供病毒检测报告,仅进行随机抽检。加拿大卫生部长及旅游部长表示,将考虑进一步放宽入境防疫措施以提振其经济、就业和旅游业。此外,3月19日起,除养老院和庇护所外,进入公共场所将不需要佩戴口罩;3月20日起,新冠疫情数据上报周期由一天改为一周。德国中央政府计划于3月21日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多个联邦州表示,将延长现有防疫措施至4月2日;柏林州则希望维持当前防疫措施至3月31日,此后将仅保留少数基本防疫举措,如在公共近距离交通、医院和养老院内强制戴口罩等。巴西圣保罗州州长3月17日签署新法令,决定该州从次日起再次放宽“强制口罩令”,除在医院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外,允许民众在户外活动时不佩戴口罩,包括室内场所。法国3月14日正式解除几乎所有限制措施,包括不再强制民众在学校、办公室和商店等多数公共场所戴口罩。当局也取消疫苗通行证制度,允许未接种者进入公共场所。意大利自3月起不再对入境旅客实施严格的入境规定,并计划6月份取消绿色健康通行证制度。同时从3月1日开始,意大利在全国范围内将为施打第三剂疫苗120天以上的弱势群体,进行接种第四针加强疫苗。此外,意大利政府决定3月31日结束解除新冠紧急状况,同时将会在4月1日参考上月疫情状况推出新的疫情防控提案。越南于3月15日对国际游客重新开放。然而面对蔓延的疫情,尚未出台对入境人员的新规。3月17日,越南宣布将新冠病毒从A类传染病名单中移除,并归类至B类传染病。3月19日,越南卫生部建议没有症状患者仅需7日隔离,密接者可以参与工作。新加坡卫生部3月15日重新调整“与奥密克戎共存”的策略,提出减少5人以上聚集,强制在室内室外佩戴口罩,50%工作岗位进行远程办公,保持安全距离,限制室内活动人口,进行加强针注射等。3月20日,政府宣布延长医院和疗养院的探访禁令至4月3日。马来西亚将于4月1日开放边界,将新冠肺炎疫情转向地方性流行病过渡阶段。泰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长3月9日表示,泰国国家传染病委员会已原则上同意考虑将新冠肺炎列为地方性疾病。此外,泰国政府宣布拟在4月初取消来泰72小时核酸检测要求。德国卫生部表示,在全国统一进行入境登记及14天隔离规定,入境德国必须进行线上登记,并需持有10天内最新核酸阴性检测结果及疫苗注射证明。入境后持续进行核酸检测。日本3月16日日本外务省重新调整入境政策,宣布接受所有来日本的游客,但其他短期及商务入境需要接受政府监管。此外,日本自3月21日起,全面解除所有防疫措施,放开所有聚集性活动。同时,日本近期将正式开始为5岁到11岁儿童施打新冠疫苗,优先向老年人群、慢性病人群及免疫障碍人群接种第三针,并考虑进行第四针加强针注射。韩国政府宣布下调新冠传染病级别。此外,韩国自3月21日起私人聚会人数限制放宽至8人

港澳台地区疫情动态及应对措施

香港。近7日累计报告68448宗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阳性检测个案及87975宗快速抗原测试阳性个案,目前累计确诊个案277058宗。3月14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截至当日,公务员团队累计32200人感染新冠病毒,占整体人员的17%,医院管理局和港铁也有两成员工感染,相关员工正陆续复工。3月15日,第九批约140万剂科兴疫苗由北京运抵香港。3月16日,内地援港医疗队最新一批约300名成员抵港。特区政府已订购数亿快速抗原测试包,其中约5000万已抵港。由中央捐赠约45万盒中成药也已运抵香港,且悉数派发。此外,政府将采取逆隔离措施,在安老院、残疾人士院舍出现新冠病毒感染个案时,将仍未感染的人员搬离院舍。3月17日,第五个由中央援建的社区隔离设施可提供575间房和超过1800个床位。卫生署表示已增加遗体储存量和加快遗体辨认程序流程,以处理辖下公众停尸房持续上升的遗体数目。3月18日,政府宣布新冠疫苗最新接种安排,18-59岁人士接种两剂满三个月便可接种第三剂疫苗;网上预约系统同时开放年满12岁免疫力弱人士预约在接种第三剂疫苗后三个月接种额外一剂,即第四剂疫苗。3月19日,政府表示向为抗疫作出贡献的前线清洁及保安人员每月提供2000元津贴,为期5个月,预计约18万名前线物管人员和7.2万名前线清洁及保安人员受惠。3月20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第五波疫情以来,当局已进行超过250次围封强检行动,约35万人受检,初步识别阳性个案超过2.3万宗,占总阳性个案的2%-3%。3月21日,香港开始实施新冠病毒特别检测安排,经深圳湾口岸或珠港澳大桥香港口岸前往内地或澳门的人士,除须按现有要求持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证明外,须离境前在出入境管制站接受额外的免费快速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方可继续行程。3月21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政府决定暂缓推行全民强制核酸检测计划。若疫情不出现反弹,感染个案下降趋势持续,政府会由4月21日起分三阶段解除大部分措施。截至3月20日晚上20时,政府已为参与计划人士接种约14530678剂次疫苗;已接种第一针的人口6162063人,已接种第二针5530883人,2484411人已接种第三针。

                   3c620a6edba7001f7c7ab9572f30619.png                                                        

澳门。近7日无新增,累计确诊82例,现存确诊病例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表示,因疫情变化,将及时更新各地风险等级,新增及取消对曾到内地相关区域人士的防疫措施。3月18日,教育局宣布于本周六及周日继续推出“学童接种日”,为推动和便利家长尽快陪同3岁或以上子女及老人接种新冠疫苗。此外,3月18日零时起,经珠澳口岸入境的人士,均需持有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同时,自3月21日零时起,持往来港澳通行证探亲(T)签注的人士,一天内入境共达3次或以上,不论所持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证明何时采样,均须每次在该口岸入境时即时付费接受1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并等候至有检测结果后方可入境。截至3月20日下午4时,澳门累计已接种新冠疫苗剂数1206620,已有569565人接种,仅接种1剂的人数为66855人,已接种第2剂或以上的人数为502710人。

台湾近7日新增617例病例,累计确诊21905例,现有确诊7310例,死亡853例。3月1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宣布建立新冠病毒确诊个案与接触者自主应对机制。3月19日,指挥中心表示,自3月22日零时起,增列韩国航线航班于落地时进行快速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后送医院或集中检疫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进展

3月10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南非开普敦大学等研究机构于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文章,描述了恒河猴的新冠病毒轻度感染与其组织中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前的病毒控制有关。3月11日,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和生物技术公司ImmunoScape在美国微生物学会的期刊mBio上发表相关研究表示,通过接种新冠疫苗或接触新冠病毒原始毒株而获得免疫力的人,体内已产生可对抗奥密克戎变异株的T细胞免疫反应,这是因为该变异株中的突变并未发生在可刺激细胞免疫反应的病毒区域中,即奥密克戎变异株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

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RCSI)医学和健康科学大学和都柏林博蒙特医院在Med上发表研究表明,抗炎蛋白α-1抗胰蛋白(AAT)可有效治疗新冠危重患者,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AAT可用于治疗ARDS和其他与新冠相关的炎症性疾病。3月16日,上海君实生物开始VV116治疗新冠中度至重度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VV116治疗新冠中度至重度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发表在期刊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上的一研究表明,运动可能会缓解新冠肺炎引起的恶性炎症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可能使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患上糖尿病和抑郁症。

3月14日,奥密克戎增强型疫苗mRNA-1273.214为2期研究中的第一个参与者注射疫苗。该疫苗为奥密克戎增强剂候选疫苗与莫德纳新冠疫苗mRNA-1273的结合体。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装载了可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DNA的可吸入“气凝胶”成功地在小鼠肺部诱导了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这种气凝胶可用于制造吸入式疫苗,该研究发表在期刊Biomacromolecules上。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免疫学家合作开发了一种新的疫苗输送载体,以运输能够安全触发免疫系统、保护身体免受新冠病毒感染的病毒制剂。在该方法下,红细胞膜通过嵌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形成病毒样颗粒,进而激活小鼠免疫系统并产生抗体,该实验未发现任何有害性或副作用。相关研究发表在期刊PLOS ONE上。

3月15日,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和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研究人员通过监测南非疫情常规数据中的再感染趋势,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会显著增加南非人群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伯明翰大学世卫组织全球女性健康合作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有极小的概率在分娩前、分娩期间和分娩后通过母亲传播给婴儿。该结果提示应进一步鼓励母亲在怀孕期间接种疫苗,以预防母亲感染新冠病毒引起的不良结局。

科研专栏

关于新冠病毒“动物传人”的研究进展

(一)动物与人传播可能机制。

新冠病毒可以通过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结合进而侵染细胞,因此ACE2受体越丰富的动物,其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越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发表的一篇报告确认,目前约有410种脊椎动物的细胞表面存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1]。现有研究发现猫、貂、金仓鼠、猴类、兔、牛、浣熊等均在实验室环境中感染了新冠病毒,且除猫以外的动物均表现出与人类相似或更轻的临床和病理体征。而同种类间出现明显传播仅存在于猫、雪貂、仓鼠和蝙蝠四种动物之间。猪、家禽和狗对新冠病毒不易感,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或出现同类间传播,推测可能与这些动物呼吸道ACE2受体水平较低有关[2]。

(二)啮齿类动物应严密监测。

香港地区2022年1月11日报道了全球首宗疑似宠物仓鼠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传染给人类的个案,引起各界对于新冠病毒“动物传人”的广泛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建国院士团队发表论文显示,奥密克戎与德尔塔毒株来自不同的独立群谱。奥密克戎与伽马株系同源,但分支更长。据此推断奥密克戎可能在非人类的物种中进化演变,证据提示其可能起源于老鼠继而回传给人类。这可能与变异株在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上一个重要突变——N501Y有关。具有该突变的病毒可能具有感染啮齿类及猫科动物的能力[3]。国家疾控中心高福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上述研究结论,同时提出H498蛋白残基是这一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位点。该残基位点广泛存在于小鼠,大鼠及欧洲刺猬体内。该研究也支持徐建国院士团队的研究内容,即新冠病毒可能具有感染啮齿类动物的能力[4]。

(三)猫狗可被人类感染,但回传人类证据有限。

世界各地多份报告显示,确诊或疑似新冠病毒阳性的病人,其饲养的猫体内新冠病毒检测均成阳性,但该证据仅支持人→猫的新冠病毒传播路径[5]。在与新冠确诊患者密切接触的15只狗中,有2只狗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并与主人同源[6]。新冠大流行开始后的病毒学调查表明,宠物主人的新冠病毒流行率远高于猫和狗(包括与人类接触较少的流浪动物)。该结果提示,猫和狗在自然环境或饲养环境中不易感染新冠病毒,尚不能证明猫和狗可以将新冠病毒回传给人类[4]。

(四)水貂“动物传人”风险较大。

世界卫生组织虫媒病毒和病毒性出血热研究中心(荷兰鹿特丹)的研究员对16个水貂养殖场内水貂和员工的新冠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此群体中的新冠病毒最初由人类引入,但在水貂群体内发生了显著的变异和进化,随后引起了水貂养殖场工作人员及貂群间的广泛传播。检测结果显示,68%的水貂养殖场居民、员工和/或密接者均感染了具有动物序列特征的毒株。该结果是第一次证实人与水貂种群间存在新冠病毒相互传播的直接证据[7]。但其他家养哺乳动物是否存在人畜共患风险仍需要后续研究证实[8,9]。

(五)新冠病毒在野生白尾鹿中产生新突变。

在野生动物中,目前仅确认白尾鹿可被人类传染新冠病毒。加拿大在对野生动物进行的多学科研究显示,野生白尾鹿体内存在一个全新且高度分化的新冠病毒谱系,这一谱系有76个突变。这也是野生动物向人类传播高分化新冠病毒的第一个证据[10]。该研究特别指出这种高度分化的变异提示应重点关注其发展出类似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分支长、传染性强的病毒进化特性的可能性,同时表示该变异谱系已逐步出现宿主适应的突变特征,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国家疾控中心高福院士的研究结果提示[11],新冠病毒的起源目前仍不明确,关于新冠病毒多宿主的可能性及跨物种传播的能力仍需进一步研究[12]。但由于不同物种间病毒载量不同、复制强度不同、传染能力不同,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动物是否具有将新冠病毒(尤其是奥密克戎株系)回传给人类的能力。

(六)优先监测野生动物成为新宿主的可能性。

由于新冠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播潜力,今年3月初,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世卫组织联合提出,全球应优先进行野生动物新冠病毒感染的检测,以防止野生动物成为新冠病毒宿主进而加重疫情的扩散[13]。各国应加强对接触野生动物的重点执业人员监测及培训,并指导公众如何安全接触野生动物。动物卫生防疫和卫生服务部门应加强动物感染新冠病毒测序及数据共享,审慎开展公众宣传工作,并禁止食品市场交易野生动物。

参考文献:

1. Damas, J., Hughes, G. M., Keough, K. C., Painter, C. A., Persky, N. S., Corbo, M., Hiller, M., Koepfli, K. P., Pfenning, A. R., Zhao, H., Genereux, D. P., Swofford, R., Pollard, K. S., Ryder, O. A., Nweeia, M. T., Lindblad-Toh, K., Teeling, E. C., Karlsson, E. K., & Lewin, H. A. (2020). Broad host range of SARS-CoV-2 predicted by comparative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CE2 in vertebra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7(36), 22311–22322.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0146117

2. Nova N.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of Coronaviruses in Humans and Domestic Mammals, What Are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s Driving Transmission, Spillover, and Disease Emergence?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1; 9.

3. Hosie M J, Hofmann-Lehmann R, Hartmann K, Egberink H, Truyen U, Addie D D, et al. Anthropogenic Infection of Cats during the 2020 COVID-19 Pandemic. Viruses 2021; 13(2): 185.

4. YaminSun,WenchaoLinc,WeiDong,Jianguo Xu. Origin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Journal of Biosafety and Biosecurity. 2022 4(1), 33-37.

5. Niu S, Wang J, Bai B, Wu L. Molecular basis of cross-species ACE2 interactions with SARS-CoV-2-like viruses of pangolin origin. The EMBO Journal 2021(40): e107786.

6. Thc S, Cj B, Sm I, Kws T, Pyt L, Emw T, et al. Infection of dogs with SARS-CoV-2. Nature 2020; 7831(586): 776-778.

7. Oude M B, Sikkema R S, Nieuwenhuijse D F, Molenaar R J, Munger E, Molenkamp R, et al.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n mink farms between humans and mink and back to humans. Science 2021; 371(6525): 172-177.

8. Bonilauri P, Rugna G. Animal Coronaviruses and SARS-COV-2 in Animals, What Do We Actually Know? Life 2021; 11(2): 123.

9. Gollakner R, Capua I. Is COVID-19 the first pandemic that evolves into a panzootic? Vet Ital 2020; 1(56): 7-8.

10. Pickering B, Lung O, Maguire F, Kruczkiewicz P. Highly divergent white-tailed deer SARS-CoV-2 with potential deer-to-human transmission. 预印本.

11. George F. Gao, Liang Wang. COVID-19 Expands Its Territories from Humans to Animals. China CDC Weekly, 2021, 3(41): 855-858. doi: 10.46234/ccdcw2021.210

12. Jui-Hung Tai, Shu-Miaw Chaw, Hsiao-Yu Sun, Yi-Cheng Tseng, Guanghao Li,  Sui-Yuan Chang, Shiou-Hwei Yeh, Pei-Jer Chen, Hurng-Yi WangFAO., Signatures of adaptive evolution during human to mink SARS CoV2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inform estimate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timing. BioRxiv. 2021.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1.09.15.459215

13. FAO., OIE. & WHO. (2022) Joint statement on the prioritization of monitoring SARS-CoV-2 infection in wildlife and 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animal reservoirs. https://www.who.int/news/item/07-03-2022-joint-statement-on-the-prioritization-of-monitoring-sars-cov-2-infection-in-wildlife-and-preventing-the-formation-of-animal-reservoirs

-End-

编制单位:深圳市卫健委、市健研数管中心、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


疫情防控实时监测与分析